查看 414 回复 0

鬼谷子内揵第三:原文与翻译

192

主题

1

回帖

716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716
发表于 2025-3-11 14: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鬼谷子《内揵第三》的中心思想是如何通过深入对方内心,建立信任关系,进而赢得对方的接纳和信任,以实施自己的策略和计划‌。1 ^/ j( \* e0 H0 I; f

  [8 H! _) \& ~, y- X* f6 e
原文:2 S" ~* T- e6 p
# v* q3 c# m# h2 u  X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 |/ d; N/ D$ j; x/ a
  b" d/ Q) P3 V

  G! C, h, @& b4 p! {内者,进说辞也;揵者,揵所谋也。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合其谋。详思来揵,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揵。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 u' |( K# C) P8 G$ }! F/ ]$ r/ w% A. W: F: ?$ t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以待决事也。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
4 E# G# J* J5 c, D
* W# @' M/ V3 q# i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而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揵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m9 K2 g9 S8 l4 _* G/ A. L
# V2 L! V5 q7 a8 m
译文:2 H/ x. e* r1 p

: F. h) `. |% k  ~: T/ j君与臣、上与下的关系,有相处远而实际亲的,有相处近而实际疏的,有凑上去而不被用的,有离开后反被求的,有天天奉朝(进言)而不被任用(采纳)的,有听闻名声就日思夜想的。凡事皆有内在锁钥,平素结交要从根本做起。有的可通过道德结交,有的可通过党友结交,有的可通过财物结交,有的可通过美色结交。(己方)只要领悟上述蕴含,就能做到想进就进,想出就出;想亲就亲,想疏就疏;想就职就就职,想离职就离职;想被反求就被反求,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像是蚨母从其幼子,出入于无间无息,独往独来,无物可止。
" x% D5 _1 }8 P. S
$ l# y* k; b9 t( [# F3 x# M所谓“内”,就是进献说辞;所谓“揵”,就是出谋划策。想进献说辞,就要暗中揣摩(对方好恶),把握尺度;想出谋划策,就要循依顺从(对方心意)。私下对(进言事项的)可行与不可行考虑妥当,(进言时)公开讲出(所言事项的)得与失,就可迎合对方(君主)志意。(己方)计谋要切中时宜,合于对方(君主)所谋。(己方)要考虑周详再去进献,要恰当把握进献的时机。若是计谋与对方(志意)不合,不可施行,就要揣测时机是否相宜,从更方便推行的角度入手,修改策略。做到及时应变以契合对方心意,就如同用钥匙开锁一样。论及过去,以“顺辞”(顺从对方志意的言辞)为先导。谈到未来,以变言(符合事物变化、可以变通的言辞)为准绳。善于应变的人,要上通天文,下审地理;要明白四时(春夏秋冬)变化因循,驱使鬼神为己所用;要与阴阳大道契合,治理百姓臣民。
9 J. U$ v6 N1 I* a. \' r6 s: d* U/ N8 L) W* J2 o6 U
(己方)观察对方做事,可以审知对方志意所在。做事与志意若有不合,是己方仍旧了解不够。(己方)所谋与对方志意相合却未结交成功,是表面亲密,实则疏远。如果所察之事与对方志意不合,圣人是不会(为对方)计谋的。所以,处远而实亲的,是(双方)志意暗通;处近而实疏的,是(双方)志意不合;(己方)凑上去却未被(对方)用的,是献策不妥;(己方)离去后反被(对方)求聘的,是所测之事应验;(己方)天天近前却未得大用的,是措施不到位;听闻(己方)名声(对方)就日思夜想的,是(双方)谋略相合,(对方)等待(己方)前来决策大事。所以说,找不到双方的共通点就去做事,将遭遇挫折;未得对方实情就去游说,将遭受排斥。只有得到对方实情(志意),(己方)才能订出(因应)谋略。只要沿用此法,(己方)就可做到(自由)出入朝堂,(轻松)开合君心。
9 j- A5 H4 q+ [# m) p6 k  z
2 `* U' S9 D4 {; c) [4 k/ B; H, M
所以,圣人成就事业,首先是要得到实情,然后以此为钥,开启万物。计谋时,要以道德、仁义、礼乐、忠信为依循,先引用《诗》《书》,再揉合损(损失)益(利益)得失,筹划是离开还是赴就。如果情投意合,(己方)就内结对方;如果情意不合,(己方)就外在周旋。无论是内结对方还是外在周旋,(己方)都要明了(君臣相处的)道数(规律)。要揣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发现疑难就运筹应策。如果应策没有失算,(己方)就能建功立业,就能(为君主)处理朝务,使百姓生产置业,这叫作(己方)计谋内合于(君主)志意。如果君主昏庸,不治朝政,臣子作乱,(君主)也察觉不出端倪,(己方)就要从反方向进策(使用反语);如果(对方)自以为是,听不进谏言,(己方)就要使用飞(夸)语。如果诏命已来,己方就要应诏赴命。如果辞离对方,(己方)就要施以诈术,婉转(说辞),因应(时宜)变化,(使对方)不明白所以然,(己方)所循依的原则是全身而退。
' \: c: e; f0 m! l. k1 ?  D

) y- O# Z* Z; q0 ^+ 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