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查看: 100|回复: 0

课题分离:让人受用一生的人际交往真理

[复制链接]

183

主题

6

回帖

64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1
发表于 2024-3-12 11: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说有什么方法能解决人生中99%的烦恼?我会选课题分离。

说这句话的是阿德勒,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心理学三大巨头之一。

你可能会反驳这个观点,毕竟人际关系如此复杂,怎么可能用一个小小的课题分离就可以解决?

起初我也质疑这是不是在扯谈?但是深入了解之后,特别是亲身经历之后,我坚信了此言非虚,课题分离它就是这么强大,强大到不容你忽视。

无独有偶,俄罗斯作家邦达列夫也曾说过:“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课题分离。”

包括著名作家三毛在散文《简单》里面说的:

「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担。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我当心的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能达到这种境界,运用「课题分离」功不可没。

这种勇气怎么来?就是用「课题分离」。

近年来,畅销书籍《被讨厌的勇气》,被称为人生必读书目之一,其一核心理论就是「课题分离」。

很多人在看完书,当下好像顿悟了,可等到实际运用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还是个憨憨,那是你压根就没弄懂「课题分离」的精髓。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重新认识「课题分离」的秘密。

为什么课题分离如此重要?

因为它基本贯穿了所有的人际关系,它是一切的起点。

没有它,你会发现你的人际关系就如荆棘丛里的乱线一般,剪不断理还乱。

比如:

你不知道怎么心安理得地拒绝别人,哪怕费了好大的劲拒绝别人了,你心里可能还是七上八下;

你会在不经意间就特别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当听到自己被同学、同事小声议论的时候,你会忍不住地冒出「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够好」的想法;

你很大可能会发展成习惯讨好的nice人设,好像永远在关注别人的需求和感受,满足别人的期待。

为了迎合别人,你不会点自己喜欢吃的菜,你不会做让对方不高兴的事,你总是嘻嘻哈哈缓解气氛,可日子久了,你越是希望别人喜欢你,你就发现越不喜欢自己;

你甚至还会发展成高敏感人格。

或许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你都能翻译成别人讨厌鄙视不喜欢你的样子,因此伤心难过好久好久。

会因为伴侣稍微忽视了你,你就能解读成他是不是不在乎我了、不爱我了,从而撕心裂肺地自我折磨和关系折磨。作妖作的久了,就算是神仙恐怕也会离开你。

你看,你总是能敏感地洞察一切,到最后却把自己伤得体无完肤。

你可能管理不好你的负面情绪,总是一味地自我否定自我打压,担心得不到认可。

就像我之前写文章一样,文章还没开始写呢,就觉得自己会写不好,读者也不爱看,然后看到别人特别好的文章,就觉得自己是个渣渣。

基本上我只要有这种想法,那完了,那篇文章一定胎死腹中。

还有类似亲子关系的道德绑架、婚恋关系的PUA,朋友关系的贴标签行为等等,各种伪装着以爱的名义试图侵犯我们生活的行为。

基本上,这些甚至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什么是自己的课题?
什么是别人的课题?

拿前面的示例来说,你总是特别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

很大程度上,就是你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弄混淆了,你把原本应该是别人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

什么意思?

别人的视线、别人的评价这是别人的课题,不是你的课题,你并不能时时左右别人的想法。

你只需要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把当下的事做好,这是你的课题。

再者,你不好意思拒绝别人,不好意思追讨别人欠你的钱,这也是混淆课题。

你拒绝别人这是你的课题,至于你拒绝别人之后别人怎么想,这就是别人的课题。

同样,你向债务人催债,这是你的课题,债务人还不还、什么时候还这就是他的课题。

再比如信任这一行为,你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而如何对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别人的课题了。

就好比你追求一个喜欢的人,你喜欢他想要追他,这是你的课题,但是对方怎么对待你的喜欢,那就是对方的课题了。

好的,问题来了。

怎么区分是谁的课题呢?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就拿我写文章来说,不管我写得好不好,它是受到批评还是赞扬,它所产生的结果都是由我来承担,而且我写文章还关乎着我未来的写作水平怎么样,这些也都是由我来承担,所以这是我的课题。

再比如择偶,你选择了什么样的伴侣,最后和谁结婚,这些决定了你以后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以后的生活就是你需要自己去承担的结果,这就是你的课题。

还有关于孩子的学习,孩子学不学习,最后有没有考上好的大学,从而有没有好的工作,这些都是由孩子自己去承担的,所以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妈妈的课题。

2、这件事是我能控制的吗?

还是拿婉辰举例子。

像我以前写作的时候就总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我总担心自己写的文章没有人看,没人认可,没人点赞,就觉得这样的文章没有什么价值。

每每只要一想到自己花费了巨大的辛苦和努力写出来的东西都没什么人好好地看完,我想写文章的热情就瞬间被浇灭。自然而然也很难把写作这件事坚持下去。

可是想一想你们什么时候有时间看我的文章,推荐页面能不能出现我的文章,你们对我的文章评论什么等等这些,是我能控制的吗?

我不可能说魂穿到你的身体,控制你的大脑,命令道:“快,你就必须看婉辰的文章!”

既然我控制不了,那么别人怎么理解,怎么看我的文章,这就不是我的课题,而是你的课题。


而我能控制什么呢?

我能控制在我写文章时尽量把它写好,争取让它呈现在你们面前的是一篇优质的文章,这是我能努力做到的,所以这才是我的课题。

ok,明白了“什么是谁的课题”,我们接着进入下一个问题。

什么是“课题分离”?

阿德勒说:

「课题分离——就是你要思考“这是谁的课题”,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然后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简而言之就是:顾好自己,尊重他人。

还有乔治·戴德在《自我边界》一书中提出的:「所谓边界,就是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

近年来,“边界感”一词貌似挺火的。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紧,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

所以,有人说:所谓为人处世的高情商,其实就是懂得边界感。

著名作家纪伯伦也曾说:
“在一起的时候要给彼此保留空间——橡树和雪松并不能在彼此的影子中成长。”

这些边界感,说到底其实就是课题分离。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不让别人对你的课题妄加干涉,你也不过分干涉别人的课题。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赞,作者感激你,系统也会推荐更好的作品给你哦~

课题分离有哪些好处?

1、人际关系更自由

“如果你能够理解并实践课题分离原则的话,人际关系会一下子变得自由。”——阿德勒

为什么阿德勒要说“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就是因为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之后,人类所有的不自由皆来自于人际关系。

因为人是社会性的“个人”,几乎99%的人都挣扎般地活在各种各样的羁绊之中——不得不和讨厌的人交往,不得不满足父母的要求,不得不忍受伴侣无理的发泄……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被他人包围着,都是活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的社会性的“个人”,无论如何都逃不出人际关系这张坚固的大网。

而当你懂得运用课题分离之后,你就会发现,所有的这些人际关系的烦恼、乱七八糟的纠缠,都可以归为两类事:

1、关你鸟事(这是我自己的事情)

2、管我鸟事(这是你自己的事情)

看,如果能够进行课题分离,那么人生就会简单得令你吃惊。

2、专注自我,现世安稳

“想要得到快乐和自由就要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事是我们能控制的,有些事则不能。只有正视这一基本规律,并学会区分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事物,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持身内心境平和,身外卓有成效。”——本杰明·富兰克林

课题分离就是在帮我们区分哪些是我们能控制的事物(自己的课题)、哪些是我们不能控制的事物(别人的课题和老天的课题)。

对于自己的课题,尽人事听天命,对于别人的课题,接纳包容理解尊重。

正如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里说的:「这世界上只有三件事:理好自己的事,少管别人的事,放手老天的事。」

如此,你的内心才会更加平和从容,你也能更专注于你自己的课题。

就像种树,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

你只管栽培灌溉,专注自己的课题,不作枝想,不作花想,不作实想。就算悬想又有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3、掌握人际关系之卡


大多数人的人际关系之卡是掌握在别人手中的。

我以前和别人人际交往的时候就有一个特点:生怕自己做了什么会让对方觉得不舒服。

就如果我发现,我的朋友是因为我做了什么才不舒服,或者生我的气,不理我,我就呆住了,很难过,不知道怎么办。

就感觉自己是一个罪人,「是我害他这样,是我不好,我有错」,然后一个劲地道歉,觉得很愧疚。如果对方不接受的话,那就真的手足无措了。

这也是很多患抑郁症的孩子的特点:总是十分贴心地为他人着想,生怕自己给别人添了什么困扰,然后陷入自责自伤的地步,觉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一个累赘。

究其根本,这就是「课题的混淆」。

说回我以前,我之所以感觉那么糟糕,是因为我自认为伤害了朋友,我变成了一个「坏人」。


我原本的课题是「想对朋友好一点」,但现在却混入了一个新课题:「不想成为导致他不舒服的那个人」。

咱们根据课题分离的理论来拆分一下新课题:

「他感觉不舒服」,这是他的课题。不管我们做了什么,他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和处理,成全了他此刻的不舒服。

换言之,不是我「导致」他不舒服,而是他自己「选择」了不舒服。

看,如果我能采用了课题分离的建构方式,事情就简单多了。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向他提供支持和安慰),而不需要承担不属于你的压力(比如,认为自己有义务「让」他保持舒服)。

而采用传统建构方式的人,往往是这么看问题的:

是我害他这样,所以我不能拒绝他。
是我害他这样,所以我不敢面对他。
是我害他这样,所以我要补偿他,证明我是一个好人。

这样一来,你在处理人际困扰时,你的人际关系之卡就会受到更多限制。

由此可见,采用课题分离的构建方式,可以帮助摆脱那些你强加给自己的或别人强加给你的束缚,帮你找回人际关系的主动权。

“据此行事,人不见得会变冷酷,反倒可以更专注于自己的需要,受到的限制会更少。
他很灵活,同时界限又很清楚,不会把两个人的事混为一谈。
他的关心就是关心,而非过度的干涉。他对别人没有越界的要求,又很清楚自己如何担负自己的责任。
当他需要维护自己边界的时候,他会明确告诉你,而不是推开你。
他理解你的不舒服,会陪你一起面对,而不用躲着你,敷衍你。”——李松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三维树 ( 京ICP备2022017593号 )|网站地图

三维树 框架思维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