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5-3-11 14:10:30

鬼谷子忤合第六,原文与翻译

鬼谷子《忤合第六》的中心思想是强调灵活应变的谋略,即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通过准确判断形势,灵活决定立场和策略,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原文: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此,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


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真,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译文:

(己彼双方)无论是趋向合作还是分道扬镳,都要计谋适度(合适);(己彼双方的)合作与分手就如连环的属件,随着各自的势态变化而转换;是由合作求分手还是由分手求合作,无不根据(彼方的)势态予以确定。因而,圣人处在人世间,无论是立身、治世、施教、扬声还是显名,都要因循事物的关节,观察天时是否合宜,就已知信息确定自己该(向天下)施功多少,并运用忤合原理预知事态发展,随顺该事态的发展而转化。世上没有恒定的贵人,也没有恒定的可以师法的事件;圣人不会总是参与(社会事件),也不会不参与;(圣人)不会总是听从(他人言论),也不会不听从;是合是忤当以能否达成事情、合于计谋为根本原则。若是与彼方相合,就会背离此方,因为计谋是不可以同时忠于双方的,反忤是必然结果。要么反到此方来,背离彼方;要么背离此方,反到彼方去。

就这种法术(忤合术)来说,若是用于天子,就必须裁量天下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忤是合;若是用于诸侯,就必须裁量邦国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忤是合;若是用于大夫,就必须裁量他家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忤是合;若是用于个人,就必须裁量他个人的才气、能力、气势来决定是忤是合。无论对方是大是小,己方是进是退,忤合术在使用时(己方)只依循一个原则,就是首先要思虑妥当,计谋确定,而后用飞箝术予以实施。古时善于运用忤合法术的人,总是协同四海,包容诸侯,时常变化、转换他们的忤合之地,然后再求取一处合作。所以,伊尹五次投奔商汤,五次投奔夏桀,仍旧无法做出明确决定,最终的选择是与商汤合作;吕尚三次投奔周文王,三次投奔殷商王,仍旧无法做出明确决定,最终的选择是与周文王合作。多次忤合之后,他们知道这是天命所箝了,所以才决定趋合归附,不再置疑。

不是顶级圣人,未能通玄达妙,是不能够治理天下的;没有煞费苦心,未能深思熟虑,是不能追究事理的;没有尽心竭诚,未能明了才情,是不能成就声名的;才华不足,材质愚钝,是不能指挥军事的;忠于实情,但缺乏真诚,是不能知悉他人的。所以,运用忤合之道,己方必须忖度自己的才能智睿,衡量自身的长短优劣,视野远近,只有在确定对方略逊一筹时,才能做到随心如意,要进可进,要退可退,要纵可纵,要横可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鬼谷子忤合第六,原文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