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5-3-11 14:08:57

鬼谷子抵巇第四,原文与翻译

鬼谷子的《抵巇第四》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并处理矛盾或漏洞(即“巇”),以防患于未然,或在不可弥补时通过破坏重建来达到新的平衡‌。

原文: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巇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眹,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櫱之谋,皆由抵巇。抵巇之隙,为道术用。天下纷错,士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芽巇罅。


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此道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译文:

万物有其自在,万事有其聚散。有的人近在眼前却视而不见,有的人远在天边却相知如故。近在眼前却视而不见的原因,是没有审察对方的言辞;远在天边却相知如故的原因,是通过考察对方的过去,验实对方的未来。巇就是罅,罅就是涧,涧就是较大的缝隙。巇在开始时会有征象出现,对此征象可使用“抵”的方法,或堵塞它,或退却它,或熄灭它,或隐匿它,或倾覆它。这就是抵巇的道理。

圣人一旦感知世事危险,就会自保其身,并依据变化计议时事,筹策划谋,辨识细微的缝隙所在。缝隙(往往)起于秋毫之末,(终至)撼动大山根本。(因而圣人)若施策于外,总是在缝隙尚处于细微、萌芽状态时,就使用抵巇法术予以堵塞。堵塞细微之隙的抵巇法术,就叫作利用道术。天下纷乱,士子遇不到明君,公侯丧道失德,小人谗谄谋利,贤才无用武之地,圣人循世隐居,贪婪奸诈之辈大行其道,君臣互相猜疑,社会土崩瓦解,民众互相攻讦,父子不亲,叛乱成仇,上述这些叫作萌芽状态的巇、罅。

圣人看到萌芽状态的巇、罅,就使用道术予以堵塞。天下可以治理,(圣人)就使用“抵术”(协助君王)堵塞漏洞;天下若是不可治理,(圣人)就使用“抵术”(颠覆君王)自行治理。要么使用抵术杜塞漏洞,要么使用抵术取而代之;要么使用抵术反堵过去,要么使用抵术覆夺过来。五帝施政,是使用抵术堵塞漏洞;三王治乱,是使用抵术取而代之。诸侯之间相互使用抵术的案例已经不胜枚举,对于今天的时运,抵巇法术不失为(应对)上策。

自天与地分离,由始及终,必然存在巇隙,不可不去审察。审察就要用捭阖道术,而能做到这个的,就是圣人。圣人是天与地的使臣,世无可抵之隙时,就深隐待机;待裂隙现出,就筹谋抵巇法术。抵巇法术向上可合君上志意,向下可督察亿兆民众,只要因循遵照,就能使天、地合于秩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鬼谷子抵巇第四,原文与翻译